第一节: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
一、背景条件
-
内忧外患
外患:1904-1905,日俄为争夺在华利益在中国东北进行战争,清政府宣布“局外中立”。
内忧:社会矛盾激化,民变四起。
-
清末“新政”破产
开始:1901年4月成立督办政务处,宣布实行“新政”;1906年,清政府“预备立宪”,两年后又颁布《钦定宪法大纲》
结果:“预备立宪”并没能挽救清王朝,反而激化了危机。
-
资产阶级发展
1.阶级基础
由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,阶级基础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。
2.骨干力量
是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,受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影响。
二、革命活动宣传
-
革命组织、政党
兴中会 — 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,
创始人 — 孙中山
时间 — 1984年
地点 — 美国檀香山
中国同盟会 — 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政党
创始人 — 孙中山 黄兴等
时间 — 1905年
地点 — 东京
机关报 — 民报
标志着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革命进入新的阶段
-
著书立说
任务 | 著作 | 内容 |
---|---|---|
章炳麟 | 《驳康有为论革命书》 | 歌颂革命,认为中国人有能力建立民主共和制度 |
邹容 | 《革命军》 | 民主革命的正义性和必要性 |
陈天华 | 《警世钟》《猛回头》 | 抨击列强,揭露清廷的卖国行为 |
1905年11月,孙中山在《民报》的发刊词中,将同盟会的16字政治纲领归结为民族、民权、民生三大主义,简称三民主义。正是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集中概括。
概括 | 内容 | 措施 | 缺陷 |
---|---|---|---|
民族主义 | 驱除鞑虏 | 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| 反对阻碍革命的满族人但并没有明确反帝 |
民权主义 | 创立民国 | 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| 没有明确劳动人民的地位 |
民生主义 | 平均地权 | 核定地价,按价征税,涨价归功 | 并没有初级封建土地所有制 |
-
辩论
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
辩论 | |
---|---|
时间 | 1905 - 1907 |
派别 | 革命派 VS 改良派 |
阵地 | 《民报》《新民丛报》 |
内容 | 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(焦点);要不要推翻帝制,实行共和;要不要进行社会革命 |
结果 | 革命派取得胜利 |
意义 | 1.华清路革命与改良的界限;2.使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三民主义思想得到更加广泛传播 |
第二节:辛亥革命的胜利与失败
一、走向胜利
-
黄花岗起义
1911年,黄兴带领革命党人发动广州起义,起义失败后七十二烈士葬于黄花岗,故称黄花岗起义。
-
保路风潮
时间:1911年5月;
起因:清政府皇族内阁为修建铁路筹集借款。(清末新政-《钦定宪法大纲》);
经过:宣布“铁路干线收归国有”,并将粤汗、川汉铁路的路权出卖给帝国主义;
结果:引起湖北、湖南、广东、四川四省民众的强烈反对,四川省尤其强烈。
-
武昌起义
1911年10月10日晚,武昌起义是由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(熊秉坤)打响的第一枪。
1912年2月12日,清帝下诏退位。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帝制终于覆亡。
武昌起义暴露的问题: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
1.主动把权利让给立宪派或旧官僚、旧军官;
2.一些省份的旧官僚和立宪派改头换面地维持旧政权;
3.掌权的革命党人蜕变为新军阀、新官僚。
说明:革命虽然发展很快,但基础并不牢固,内外都潜伏者深刻的危机。
-
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告成立
时间:1212年1月1日
临时大总统:孙中山
国都:南京
国号:中华民国
为什么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是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?
1.资产阶级:在人员构成上资产阶级革命派控制这个政权;
2.共和:集中体现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愿望和利益,也一定程度上符合广大中国人民的利益。
《中国民国临时约法》
1912年3月,临时参议院颁布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》,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。
因为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》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废除了两千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,确认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制度。
二、失败
-
袁世凯撺掇革命果实
1.1912年2月13日,孙中山提出辞职;
2.1912年3月10日,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。袁世凯带领的北洋军阀代表大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利益。
3.1912年4月1日,孙中山正式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。
-
再次革命
斗争 | 时间 | 起因 | 领导人 | 结果 |
---|---|---|---|---|
二次革命 | 1913.1 | 反对袁世凯刺杀宋教仁和“善后大借款” | 孙中山 | 失败,孙中山逃亡日本 |
中华革命党 | 1914.7 | 反对袁世凯专制统治 | 孙中山 | 社会影响弱 |
护国战争 | 1915.12 | 反对袁世凯称帝 | 蔡锷 | 袁世凯取消帝制 |
第一次护法运动 | 1917.7 | 段祺瑞破坏《临时约法》,拒绝恢复国会 | 孙中山 | 被西南军阀排挤 |
第二次护法运动 | 1920.11 | 捍卫约法,恢复民国 | 孙中山 | 改组国民党,失败 |
第二次护法运动结束标志着旧民主主义革命结束;
1919年五四运动,预示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。
-
革命意义和局限性
1.历史意义
①思: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,推动了思想解放;
②变:促使社会经济、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变化;
③清:它推翻了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,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在中国的统治;
④帝:打击帝国主义在华势力,为亚洲各国人民革命斗争提供范例,推动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;
⑤国:宣告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和民国的建立。
2.局限性:资产阶级革命派自身的软弱性
①党:没有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,发挥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作用;
②人:没有充分发动和依靠民众;
③纲: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革命纲领。